사용자:배우는사람/문서:상서 (간체)

위키백과, 우리 모두의 백과사전.

尚书》又称《》、《书经》,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。分为《虞书》、《夏书》、《商书》、《周书》。战国时期总称《书》,汉代改称《尚书》,即“上古之书”。因是儒家五经之一,又称《书经》。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。一般认为《今文尚书》中《周书》的《牧誓》到《吕刑》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,《文侯之命》、《费誓》和《秦誓》为春秋史料,所述内容较早的《尧典》、《皋陶谟》、《禹贡》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。今本《古文尚书》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,但也存在争议。

历史源流[편집]

尚书一词最早见于《墨子》:“故尚者夏书其次商周之书”[1]。《尚书》是上古史的意思,“尚书者,上古帝王之书,或以为上所为,下所书,故谓之《尚书》。”[2]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说:“左史记言,右史记事。”,《尚书》就是收集左史所记的言论或命令[3]。实际上,《尚书》不仅记言,也有史实。

纬书》记载古代《尚书》凡3240篇,至孔子删定为120篇[4],遂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,《尚书》又称《书经》,为五经之一。《尚书》又分成古文《尚书》与今文《尚书》,西汉末造,开始有所谓今古文之争,古文学派日盛,官派的今文学派主流地位备受挑战[5]。今古文之争一直延续到清朝末造。

今文尚书[편집]

《尚书》本是上古档案资料的汇编,孔颖达说:“尚者,上也,言此上代以来之书,故曰尚”[6]马融说: “上古有虞氏之书,故曰尚书。”[7],按《汉书·艺文志》的说法,孔子将其整理编纂,形成了有百篇的《尚书》。秦始皇焚书时,秦朝博士伏生伏胜)将《尚书》藏于壁中,后兵祸大起,伏生流亡,重新安定下来时,发现所藏“亡数十篇”仅剩下二十九篇(纬书说二十八篇)。后朝廷派遣晁错去听伏生(当时已九十多岁)讲授,以当时使用及流通的官方文字隶书来纪录,记录下来的本子就称为《今文尚书》[8]

伏生将他对《尚书》的解释传授给欧阳生欧阳和伯)与张生,张生将之传授至欧阳高夏侯胜(大夏侯)、夏侯建(小夏侯),为今文尚书授受之三家。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,立欧阳氏为学官;汉宣帝石渠议奏之后,三家皆立为学官。另外,有河间女子献《太誓》(《泰誓》)一篇,被并入伏生所传之二十九篇中,或说其中包括书序一篇,故亦有数伏生所出壁中尚书为二十八篇之说。

东汉十四博士包括了欧阳氏、大小夏侯三家,今日可以从熹平石经残石与复原去推测欧阳氏本的面貌。

古文尚书[편집]

《古文尚书》有多种来源,共同的特徵是出自两汉私家所藏壁中书。

  • 孔壁本、鲁恭王本、中古文本:《汉书·艺文志》提到:“古文尚书出孔子壁中。武帝末,鲁共(恭)王坏孔子宅...而得古文尚书。”孔安国取得这本子,与官方已有的《今文尚书》二十九篇对照,多出十六篇[9],异文七百多处。孔安国后代或学生将此本交给了官方[10],刘向称之为「中古文」,史记中的孔安国本应该就是指这一本。
  • 张霸一百零二篇尚书本。东莱张霸将《尚书》的二十九篇重新整合,又以《左传》、《尚书序》作为首尾,共计一百零二篇,史称《一百零二篇尚书》。

《古文尚书》开始传习于民间,势力较小。汉平帝时,刘歆对比了古文和今文区别之后,倾向古文学,建议朝廷把各种古文经书都立于国学,引起了古文和今文的大论战。东汉时,完整的孔安国本已失,杜林漆书这一古文本出现,其篇数和今文尚书篇数相同皆二十九篇,没有孔安国藏的多出的十六篇。贾逵马融郑玄等经学大家为之作注和提倡,学习者逐渐增多,在学术界逐渐取得优势。

西晋永嘉之乱时,晋朝所藏图书遭到严重损失。欧阳高、大小夏侯三家的《今文尚书》全部丧失,这使得从伏生流传下来的《今文尚书》失传,这样郑玄所注的杜林漆书就成为了当时主要的版本。东晋元帝梅赜献上一批经文,其中有58篇的自称传自于孔安国的古文尚书。唐代学者对此深信不疑,采用其作为官方版本,孔颖达也用其撰成《尚书正义》,并刻入开成石经中,这使得这部书代替了郑玄注本,最终使得来自孔壁本的古文尚书完全失传。

伪古文尚书[편집]

宋朝开始朱熹吴棫等人对于梅献古文的真实性开始怀疑,吴棫认为伏生《尚书》诘屈聱牙,而《孔传尚书》多出的二十五篇《晚书》却简单易懂,朱熹也说“孔壁所出《尚书》如《禹谟》……等篇皆平易,伏生所传皆难读,如何伏生偏记得难底,至于易底全不记得?此不可晓”。

清代阎若璩以三十年光阴写成《尚书古文疏证》八卷,用“以虚证实,以实证虚”的考证方法,列举一百二十八条证据,认定梅献尚书中多出的二十五篇是后世伪作,其余三十三篇真伪杂糅,从此,通行本《尚书》中有二十五篇为伪书的说法,通称为「伪古文尚书」说,遂成定论。同时代的毛奇龄写了《古文尚书冤词》反驳阎若璩的说法,然“百计相轧,终不能以强词夺正理”[11]。阎说仍被大多数学者接受,故今日称这一本子为伪古文尚书,但究竟是不是伪书,如果是伪造,作伪者是谁,至今仍是千古之谜[12]

近来中国学者张岩刘义峰离扬等人重新检讨阎若璩的证据,认为《古文尚书》并非全部是伪书。然而即使如张岩所论,亦无法完全证明《古文尚书》并非全部是伪书,台湾学者林庆彰教授之学生何铭鸿即撰文引战国楚简为对照,论述楚简文字基本上还是比较接近于《今文尚书》的文字,《古文尚书》即使不是伪书,却极有可能是后人编纂而成。

清华简尚书[편집]

2008年7月,清华大学获赠两千馀战国竹简,是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捐赠给清华,经过专家鉴定,这批「清华简」属于战国中晚期,距今大约2300—2400年左右,应出土于楚国境内。内中发现有多篇《尚书》,都是焚书坑儒以前的写本。有些篇有传世本,如《金縢》、《康诰》、《顾命》等,但文句多有差异,甚至篇题也不相同,更多的则是前所未见的佚篇。例如《尚书》中的名篇《傅说之命》,即先秦文献引用的《说命》,和传世伪古文就并不相同。

据了解,到目前为止,有三分之一的“清华简”已被初步浏览。目前相关单位公布其内容的有二:《保训》及周武王时期的乐诗。《保训》原无篇题,由专家根据篇文内容而定名,内容记载的是周文王临终对其子发(即周武王)的遗言。乐诗为周武王于文王宗庙举行“饮至”典礼中,饮酒时所赋诗歌,疑为《乐经》原文。

主要内容[편집]

《尚书》记载的内容,上起,下至春秋时期秦穆公,包括了三代。陈梦家尚书通论》第一章先秦引书篇统计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、《墨子》、《礼记》、《韩非子》、《荀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等九本先秦经典引用尚书一百六十八处。《尚书》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有重要作用。

《尚书》以古奥难读着称,其中“诰”体文献特别生涩难懂,每一句话、每一个词,往往都有多种解说,《汉书·儒林传》谓:“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”;像是“曰若稽古”仅四字,却有多种解释方式,据称达三万言[13]郑玄解释为“稽古同天,言尧同于天”,王肃解为“顺考古道而行之”。都言之成理。因此韩愈称:“周诰、殷盘,诘屈聱牙。”[14]司马迁写《史记》时,把《尚书》的原文翻译了一遍,如《尚书·尧典》中有「钦若昊天」的话,틀:Wikisource history便写为「敬顺昊天」。扬雄亦言:“昔之说《书》者序以百,……《虞夏之书》浑浑尔,《商书》灏灏尔,《周书》噩噩尔。”[15]国学大师王国维称《尚书》所不能解者近半[16]

《虞书》记载中国上古唐、虞时代的历史。顾炎武《日知录》卷二:“窃疑古时有《尧典》无《舜典》,有《夏书》无《虞书》,而《尧典》亦《夏书》也。”《日知录集释》载孙氏志祖之言曰:“按《左传•文十八年》明云《虞书》,数舜之功曰‘慎徽五典’云云;安得谓之‘有《夏书》无《虞书》’乎?窃意古人盖以二典为《虞书》,《大禹谟》以下为《夏书》也。”《夏书》的《禹贡》记载了禹治水以后全国的地理面貌,历代研究者极多,《甘誓》一篇已出现于战国时期《墨子》的着作中,《左传》中已出现过《虞书》。《周书》记载周朝的建国初年的重要文献,尤其是周公本人的记载最多。

孟子曾说《尚书·武成》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,所谓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。吾于武成,取二三策而已矣。仁人无敌于天下。以至仁伐至不仁,而何其血之流杵也?”[17]

历代研究、注释《尚书》的着作极多,梅鷟作《尚书考异》,阎若璩作《尚书古文疏证》,惠栋作《古文尚书考》都堪称传世之作。清代学者孙星衍历时二十余年完成《尚书今古文注疏》,是比较好的注本,孙星衍则表示“必多疏漏谬误之处”。近人曾运乾的《尚书正读》和牟庭的《同文尚书》亦是不错的读本。顾颉刚及其弟子刘起釪的研究着作《尚书校释译论》是集大成之作。

体裁[편집]

尚书正义谈到有两种分类法:

六种说:典(如《尧典》)、谟(如《皋陶谟》)、训(如《伊训》)、诰(如《大诰》)、誓(如《牧誓》)、命(如《文侯之命》);来自「可能是孔安国所撰」的古文尚书序。

十种说:典、谟、训、诰、誓、命、征、贡、歌、範;来自孔颖达监修的《尚书正义》。

篇目[편집]

- (伪)古文尚书 今文尚书
虞书 1 尧典 1 尧典
2 舜典
3 大禹谟 - -
4 皐陶谟 2 皐陶谟
5 益稷
夏书 6 禹贡 3 禹贡
7 甘誓 4 甘誓
8 五子之歌 - -
9 胤征 - -
商书 10 汤誓 5 汤誓
11 仲虺之诰 - -
12 汤诰 - -
13 伊训 - -
14 太甲 - -
15 太甲 - -
16 太甲 - -
17 咸有一徳 - -
18 盘庚 6 盘庚
19 盘庚
20 盘庚
21 説命上 - -
22 説命中 - -
23 説命下 - -
24 高宗肜日 7 高宗肜日
25 西伯戡黎 8 西伯戡黎
26 微子 9 微子
周书 27 泰誓 - -
28 泰誓 - -
29 泰誓 - -
30 牧誓 10 牧誓
31 武成 - -
32 洪範 11 洪範
33 旅獒 - -
34 金縢 12 金縢
35 大诰 13 大诰
36 微子之命 - -
37 康诰 14 康诰
38 酒诰 15 酒诰
39 梓材 16 梓材
40 召诰 17 召诰
41 洛诰 18 雒诰
42 多士 19 多士
43 无逸 20 毋逸
44 君奭 21 君奭
45 蔡仲之命 - -
46 多方 22 多方
47 立政 23 立政
48 周官 - -
49 君陈 - -
50 顾命 24 顾命
51 康王之诰
52 毕命 - -
53 君牙 - -
54 冏命 - -
55 吕刑 26 吕刑
56 文侯之命 27 文侯之命
57 费誓 25 鲜誓
58 秦誓 28 秦誓

注释[편집]

  1. 《墨子·明鬼下》 [1]
  2. 王充:《论衡·正说篇》
  3. 也有史料将左、右二字颠倒起来,即左史记事,右史记言,《礼记‧玉藻》称“动则左史书之,言则右史书之”。《文心雕龙•史传》:“古者,左史记事者,右史记言者。”
  4. 孔颖达尚书正义》引《纬书》谓“孔子求书,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,迄于秦穆公,凡三千二百四十篇。断远取近,定可为世法者百二十篇:以百二篇为《尚书》,十八篇为《中候》。去三千一百二十篇。”
  5. 皮锡瑞指出:“刘歆议立诸经,至汉末而诸经盛行,今文博士所传无一家存者。……既有郑君大师,又遭汉末丧乱,晋复不竟,五胡乱华,永嘉之乱,《易》亡梁丘、施氏、高氏;《书》亡欧阳、大小夏侯;《齐诗》魏世已亡,《鲁诗》不过江东,《韩诗》虽存,无传之者;孟、京、费《易》,亦无传人;《公》、《谷》虽在若亡。于是今文之传绝矣。”
  6. 《尚书序》
  7. 《尚书正义》卷一
  8. 《今文尚书》之名,宋翔凤尚书叙说》以为起于东晋;观孔颖达《礼记正义》,只能确定说唐代已通行「今文尚书」之名矣。
  9. 《汉书卷三十·志第十·艺文志》:“孔安国者,孔子后也,悉得其书,以考二十九篇,得多十六篇。
  10. 阎若璩《尚书古文疏证·卷二》“予尝疑安国献《书》,遭巫蛊之难,计其年必高,与马迁所云蚤卒者不合。信《史记》蚤卒,则《汉书》之献《书》必非安国;信《汉书》献《书》,则《史记》之安国必非蚤卒。然马迁亲从安国游者也,记其生卒,必不误者也。窃意天汉后,安国死已久,或其家子孙献之,非必其身,而苦无明证。越数载,读荀悦《汉纪·成帝纪》云:『鲁恭王坏孔子宅,得古文《尚书》,多十六篇。武帝时,孔安国家献之。会巫蛊事,未列于学官。』于安国下增一「家」字,足补《汉书》之漏。”
  11. 《四库全书总目•经部书类二》
  12. 王鸣盛说不是王肃就是皇甫谧(《尚书后案·辨孔颖达疏》)
  13. 桓谭《新论》记今文家小夏侯学派的秦恭解说“曰若稽古”四字至三万言,“秦近君能说《尧典》篇目两字之谊,至十余万言;但说'曰若稽古',三万言。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·勉学》批评这些博士:“邺下谚曰:博士买驴,书券三纸,未有驴字。”。
  14. 韩愈:〈进学解〉
  15. 扬雄:《法言·问神》
  16. 王国维《与友人论〈诗〉、〈书〉中成语》:“《诗》、《书》为人人诵读之书,然于六艺中最难读。以弟之愚暗,于《书》所不能解者,殆十之五,于《诗》亦十之一二。”
  17. 《孟子·尽心下》

参考资料[편집]

外部连结[편집]

틀:十三经 틀:中国文学名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