사용자:배우는사람/문서:상서 (번체)

위키백과, 우리 모두의 백과사전.

尙書》又稱《》、《書經》,爲一部多體裁文獻匯編,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。分為《虞書》、《夏書》、《商書》、《周書》。戰國時期總稱《書》,漢代改稱《尙書》,卽“上古之書”。因是儒家五經之一,又稱《書經》。現存版本中眞偽參半。一般認爲《今文尙書》中《周書》的《牧誓》到《呂刑》十六篇是西周眞實史料,《文侯之命》、《費誓》和《秦誓》爲春秋史料,所述內容較早的《堯典》、《皋陶謨》、《禹貢》反而是戰國編寫的古史資料。今本《古文尙書》總體認爲是晉代梅賾偽造,但也存在爭議。

尙書》又稱《》、《書經》,爲一部多體裁(체제)文獻匯編(휘편, 집성),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。分為《虞書》、《夏書》、《商書》、《周書》。戰國時期總稱《書》,漢代改稱(으로 호칭을 바꾸었다)《尙書》,卽“上古之書”。因(…때문에)是(이것은)儒家五經之一,又稱《書經》。現存版本中(중에는)眞偽(진짜와 가짜가)參半(반반이다)。一般(일반적으로)認爲(…라고 생각한다)《今文尙書》中《周書》的《牧誓》到《呂刑》十六篇是西周眞實史料,《文侯之命》、《費誓》和《秦誓》爲春秋史料,所述(말하는 바)內容(내용이)較(비교적)早的(이른)《堯典》、《皋陶謨》、《禹貢》反而(오히려, 반대로)是戰國編寫的(편집하여 저술한)古史(고대의 역사)資料。今本《古文尙書》總體(대체로)認爲(…라고 생각한다)是晉代梅賾(매색)偽造(위조하다),但也(다만, 단)存在爭議(이견, 논쟁)。

曆史源流[편집]

尙書一詞最早見於《墨子》:“故尙者夏書其次商周之書”[1]。《尙書》是上古史的意思,“尙書者,上古帝王之書,或以為上所為,下所書,故謂之《尙書》。”[2]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說:“左史記言,右史記事。”,《尙書》就是收集左史所記的言論或命令[3]。實際上,《尙書》不僅記言,也有史實。

尙書一詞最早見於《墨子》:“故尙者夏書其次商周之書”[4]。《尙書》是上古史的意思(의미, 뜻),“尙書者,上古帝王之書,或以為上所為,下所書,故謂之《尙書》。”[5]。《漢書·藝文志》說:“左史(좌사)記言,右史(우사)記事。”,《尙書》就是(~이다: 단호 및 확정)收集左史所記的言論或命令[6]。實際上,《尙書》不僅(…뿐만 아니라, …에 그치지 않다, …만은 아니다)記言,也有(또한 가지고 있다)史實。

緯書》記載古代《尙書》凡3240篇,至孔子刪定為120篇[7],遂被儒家列為經典之一,《尙書》又稱《書經》,為五經之一。《尙書》又分成古文《尙書》與今文《尙書》,西漢末造,開始有所謂今古文之爭,古文學派日盛,官派的今文學派主流地位備受挑戰[8]。今古文之爭一直延續到淸朝末造。

緯書》記載(기록하다)古代《尙書》凡(전부, 총)3240篇,至孔子刪定(산정: 글을 깎고 다듬어서 잘 정리하다)為120篇[9],遂(수: 그래서)被(…당하다, …에게 …를 당하다)儒家列(유, 부류)為經典之一,《尙書》又稱《書經》,為五經之一。《尙書》又分成(나누다)古文《尙書》與今文《尙書》,西漢末造(말조: 쇠퇴(衰退)하여 끝판이 다 된 세상(世上)),開始有所謂今古文之爭,古文學派日(나날이)盛(성하다),官派的今文學派主流地位備受(비수: 겪을 대로 다 겪다, 다 받다)挑戰[10]。今古文之爭一直(계속, 줄곧)延續(계속되다)到淸朝末造(말조: 쇠퇴(衰退)하여 끝판이 다 된 세상(世上))。

今文尙書[편집]

《尙書》本是上古檔案資料的匯編,孔穎達說:“尙者,上也,言此上代以來之書,故曰尙”[11]馬融說: “上古有虞氏之書,故曰尙書。”[12],按《漢書·藝文志》的說法,孔子將其整理編纂,形成了有百篇的《尙書》。秦始皇焚書時,秦朝博士伏生伏勝)將《尙書》藏於壁中,后兵禍大起,伏生流亡,重新安定下來時,發現所藏“亡數十篇”僅剩下二十九篇(緯書說二十八篇)。后朝廷派遣晁錯去聽伏生(當時已九十多歲)講授,以當時使用及流通的官方文字隸書來紀錄,記錄下來的本子就稱為《今文尙書》[13]

《尙書》本是上古檔案((공)문서, 서류, 파일)資料的匯編(휘편, 집(대)성, 총집),孔穎達(574~648, 당의 유학자)說:“尙者,上也,言此上代(오랜 옛날, 상고시대)以來之書,故曰尙”[14]馬融說: “上古(오랜 옛날, 상고시대)有虞氏(순임금? = 유우씨, 요임금? = 도당씨)之書,故曰尙書。”[15],按(…에 의거하면, …에 따르면, …에 준하면)《漢書·藝文志》的說法(견해),孔子將其(그것들을)整理編纂,形成了有百篇的《尙書》。秦始皇焚書時,秦朝博士伏生伏勝)將《尙書》藏於壁中,后(후에)兵禍(전화(戰禍))大起,伏生流亡(유랑하다, 방랑하다),重新(거듭 새롭게 하다)安定下來(오다)時,發現(발견하다, 알아차리다)所藏“亡數十篇”僅(겨우, 가까스로, 근근이, 다만, 단지,…뿐)剩(남다, 남기다)下二十九篇(緯書說二十八篇)。后(후에)朝廷派遣(파견하다)晁錯(조착)去聽(가서 듣다)伏生(當時已九十多歲(90대 후반))講授(강의하다, 수업(授業)하다, 교수하다),以當時使用及(및, …와(과))流通的官方(정부 당국, 정부측)文字隸書來(동사구〔개사구〕와 동사〔동사구〕사이에 쓰여 전자가 방법·태도, 후자가 목적임을 나타냄)紀錄,記錄下來的本子(판본)就稱為《今文尙書》[16]

伏生將他對《尙書》的解釋傳授給歐陽生歐陽和伯)與張生,張生將之傳授至歐陽高夏侯勝(大夏侯)、夏侯建(小夏侯),為今文尙書授受之三家。漢武帝設置五經博士,立歐陽氏為學官;漢宣帝石渠議奏之後,三家皆立為學官。另外,有河間女子獻《太誓》(《泰誓》)一篇,被併入伏生所傳之二十九篇中,或說其中包括書序一篇,故亦有數伏生所出壁中尙書為二十八篇之說。

伏生將(을)他(다른 이들의)對(~에 대한)《尙書》的解釋傳授(전수하다)給(~에게: 給앞에 동사가 있으면 給은 무조건 "~에게"의 뜻인 개사로 쓰인다)歐陽生歐陽和伯)與張生,張生將之(이를)傳授(전수하다)至(~에 이르다, ~까지 미치다)歐陽高夏侯勝(大夏侯)、夏侯建(小夏侯),為今文尙書授受之三家。漢武帝設置五經博士,立(곧, 즉시, 바로, 금방)歐陽氏為學官(조선(朝鮮) 때 승문원(承文院)의 한 벼슬. 중종(中宗) 19(1524)년에 두었는 데, 음관(蔭官)이었음);漢宣帝石渠議奏(석거의주, 의주: 예전에, 어떤 문제를 토의하고 그 의견을 임금에게 글로 써서 내던 일)之後,三家皆立(곧, 즉시, 바로, 금방)為學官。另外(령외: 이 외에, 이 밖에, 그 밖에, 별도로, 따로),有河間(하간의)女子獻《太誓》(《泰誓》)一篇,被併入(병입되다, 被: 피동구에서 주어가 동작의 대상임을 나타냄)伏生所傳之二十九篇中,或說其中包括(포함하다)書序一篇,故亦有數(자주, 번번히)伏生所出壁中尙書為二十八篇之說。

東漢十四博士包括了歐陽氏、大小夏侯三家,今日可以從熹平石經殘石與復原去推測歐陽氏本的面貌。

東漢(25~220)之十四博士包括了(포함하다)歐陽氏、大小夏侯三家,今日可以(~할 수 있다)熹平石經殘石與復原(從…去: …로써, …로서)推測歐陽氏本(판본)的面貌(모습, 면모)。

古文尙書[편집]

《古文尙書》有多種來源,共同的特徵是出自兩漢私家所藏壁中書。

  • 孔壁本、魯恭王本、中古文本:《漢書·藝文志》提到:“古文尙書出孔子壁中。武帝末,魯共(恭)王壞孔子宅...而得古文尙書。”孔安國取得這本子,與官方已有的《今文尙書》二十九篇對照,多出十六篇[17],異文七百多處。孔安國後代或學生將此本交給了官方[18],劉向稱之為「中古文」,史記中的孔安國本應該就是指這一本。
  • 張霸一百零二篇尙書本。東萊張霸將《尙書》的二十九篇重新整合,又以《左傳》、《尙書序》作為首尾,共計一百零二篇,史稱《一百零二篇尙書》。

《古文尙書》開始傳習於民間,勢力較小。漢平帝時,劉歆對比了古文和今文區別之后,傾向古文學,建議朝廷把各種古文經書都立於國學,引起了古文和今文的大論戰。東漢時,完整的孔安國本已失,杜林漆書這一古文本出現,其篇數和今文尙書篇數相同皆二十九篇,沒有孔安國藏的多出的十六篇。賈逵馬融鄭玄等經學大家爲之作注和提倡,學習者逐漸增多,在學術界逐漸取得優勢。

西晉永嘉之亂時,晉朝所藏圖書遭到嚴重損失。歐陽高、大小夏侯三家的《今文尙書》全部喪失,這使得從伏生流傳下來的《今文尙書》失傳,這樣鄭玄所注的杜林漆書就成爲了當時主要的版本。東晉元帝梅賾獻上一批經文,其中有58篇的自稱傳自於孔安國的古文尙書。唐代學者對此深信不疑,採用其作爲官方版本,孔穎達也用其譔成《尙書正義》,竝刻入開成石經中,這使得這部書代替了鄭玄注本,最終使得來自孔壁本的古文尙書完全失傳。

偽古文尙書[편집]

宋朝開始朱熹吳棫等人對於梅獻古文的眞實性開始懷疑,吳棫認爲伏生《尙書》詰屈聱牙,而《孔傳尙書》多出的二十五篇《晚書》卻簡單易懂,朱熹也說“孔壁所出《尙書》如《禹謨》……等篇皆平易,伏生所傳皆難讀,如何伏生偏記得難底,至於易底全不記得?此不可曉”。

淸代閻若璩以三十年光陰寫成《尙書古文疎證》八捲,用“以虛證實,以實證虛”的考證方法,列舉一百二十八條證據,認定梅獻尙書中多出的二十五篇是后世偽作,其余三十三篇眞偽雜糅,從此,通行本《尙書》中有二十五篇為偽書的說法,通稱為「偽古文尙書」說,遂成定論。同時代的毛奇齡寫了《古文尙書冤詞》反駁閻若璩的說法,然“百計相軋,終不能以強詞奪正理”[19]。閻說仍被大多數學者接受,故今日稱這一本子為偽古文尙書,但究竟是不是偽書,如果是偽造,作偽者是誰,至今仍是千古之謎[20]

近來中國學者張岩劉義峯離揚等人重新檢討閻若璩的證據,認為《古文尙書》並非全部是偽書。然而卽使如張岩所論,亦無法完全證明《古文尙書》並非全部是偽書,臺灣學者林慶彰教授之學生何銘鴻卽譔文引戰國楚簡為對照,論述楚簡文字基本上還是比較接近於《今文尙書》的文字,《古文尙書》卽使不是偽書,卻極有可能是後人編纂而成。

淸華簡尙書[편집]

2008年7月,淸華大學獲贈兩千餘戰國竹簡,是由校友趙偉國從境外拍賣所得捐贈給淸華,經過專家鑒定,這批「淸華簡」屬於戰國中晚期,距今大約2300—2400年左右,應出土於楚國境內。內中發現有多篇《尙書》,都是焚書坑儒以前的寫本。有些篇有傳世本,如《金縢》、《康誥》、《顧命》等,但文句多有差異,甚至篇題也不相同,更多的則是前所未見的佚篇。例如《尙書》中的名篇《傅說之命》,卽先秦文獻引用的《說命》,和傳世偽古文就並不相同。

據了解,到目前為止,有三分之一的“淸華簡”已被初步瀏覽。目前相關單位公佈其內容的有二:《保訓》及周武王時期的樂詩。《保訓》原無篇題,由專家根據篇文內容而定名,內容記載的是周文王臨終對其子發(卽周武王)的遺言。樂詩為周武王於文王宗廟舉行“飲至”典禮中,飲酒時所賦詩歌,疑為《樂經》原文。

主要內容[편집]

《尙書》記載的內容,上起,下至春秋時期秦穆公,包括了三代。陳夢家尙書通論》第一章先秦引書篇統計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左傳》、《國語》、《墨子》、《禮記》、《韓非子》、《荀子》、《呂氏春秋》等九本先秦經典引用尙書一百六十八處。《尙書》對中國古代曆史和政治思想的硏究有重要作用。

《尙書》以古奧難讀著稱,其中“誥”體文獻特別生澀難懂,每一句話、每一個詞,往往都有多種解說,《漢書·儒林傳》謂:“一經之說至百余萬言”;像是“曰若稽古”僅四字,卻有多種解釋方式,據稱達三萬言[21]鄭玄解釋為“稽古同天,言堯同於天”,王肅解爲“順考古道而行之”。都言之成理。因此韓愈稱:“周誥、殷盤,詰屈聱牙。”[22]司馬遷寫《史記》時,把《尙書》的原文翻譯了一遍,如《尙書·堯典》中有「欽若昊天」的話,틀:Wikisource history便寫為「敬順昊天」。揚雄亦言:“昔之說《書》者序以百,……《虞夏之書》渾渾爾,《商書》灝灝爾,《周書》噩噩爾。”[23]國學大師王國維稱《尙書》所不能解者近半[24]

《虞書》記載中國上古唐、虞時代的曆史。顧炎武《日知錄》捲二:“竊疑古時有《堯典》無《舜典》,有《夏書》無《虞書》,而《堯典》亦《夏書》也。”《日知錄集釋》載孫氏志祖之言曰:“按《左傳•文十八年》明云《虞書》,數舜之功曰‘愼徽五典’云云;安得謂之‘有《夏書》無《虞書》’乎?竊意古人蓋以二典爲《虞書》,《大禹謨》以下爲《夏書》也。”《夏書》的《禹貢》記載了禹治水以后全國的地理面貌,歷代硏究者極多,《甘誓》一篇已出現於戰國時期《墨子》的著作中,《左傳》中已出現過《虞書》。《周書》記載周朝的建國初年的重要文獻,尤其是周公本人的記載最多。

孟子曾說《尙書·武成》一篇的紀事不可盡信,所謂“盡信書,則不如無書。吾於武成,取二三策而已矣。仁人無敵於天下。以至仁伐至不仁,而何其血之流杵也?”[25]

歷代硏究、註釋《尙書》的著作極多,梅鷟作《尙書考異》,閻若璩作《尙書古文疎證》,惠棟作《古文尙書考》都堪稱傳世之作。淸代學者孫星衍曆時二十余年完成《尙書今古文註疎》,是比較好的注本,孫星衍則表示“必多疎漏謬誤之處”。近人曾運乾的《尙書正讀》和牟庭的《同文尙書》亦是不錯的讀本。顧頡剛及其弟子劉起釪的硏究著作《尙書校釋譯論》是集大成之作。

體裁[편집]

尙書正義談到有兩種分類法:

六種說:典(如《堯典》)、謨(如《皋陶謨》)、訓(如《伊訓》)、誥(如《大誥》)、誓(如《牧誓》)、命(如《文侯之命》);來自「可能是孔安國所譔」的古文尙書序。

十種說:典、謨、訓、誥、誓、命、征、貢、歌、範;來自孔穎達監修的《尙書正義》。

篇目[편집]

- (偽)古文尙書 今文尙書
虞書 1 堯典 1 堯典
2 舜典
3 大禹謨 - -
4 皐陶謨 2 皐陶謨
5 益稷
夏書 6 禹貢 3 禹貢
7 甘誓 4 甘誓
8 五子之歌 - -
9 胤征 - -
商書 10 湯誓 5 湯誓
11 仲虺之誥 - -
12 湯誥 - -
13 伊訓 - -
14 太甲 - -
15 太甲 - -
16 太甲 - -
17 咸有一徳 - -
18 盤庚 6 盤庚
19 盤庚
20 盤庚
21 説命上 - -
22 説命中 - -
23 説命下 - -
24 高宗肜日 7 高宗肜日
25 西伯戡黎 8 西伯戡黎
26 微子 9 微子
周書 27 泰誓 - -
28 泰誓 - -
29 泰誓 - -
30 牧誓 10 牧誓
31 武成 - -
32 洪範 11 洪範
33 旅獒 - -
34 金縢 12 金縢
35 大誥 13 大誥
36 微子之命 - -
37 康誥 14 康誥
38 酒誥 15 酒誥
39 梓材 16 梓材
40 召誥 17 召誥
41 洛誥 18 雒誥
42 多士 19 多士
43 無逸 20 毋逸
44 君奭 21 君奭
45 蔡仲之命 - -
46 多方 22 多方
47 立政 23 立政
48 周官 - -
49 君陳 - -
50 顧命 24 顧命
51 康王之誥
52 畢命 - -
53 君牙 - -
54 冏命 - -
55 呂刑 26 呂刑
56 文侯之命 27 文侯之命
57 費誓 25 鮮誓
58 秦誓 28 秦誓

注釋[편집]

  1. 《墨子·明鬼下》 [1]
  2. 王充:《論衡·正說篇》
  3. 也有史料將左、右二字顛倒起來,卽左史記事,右史記言,《禮記‧玉藻》稱“動則左史書之,言則右史書之”。《文心彫龍•史傳》:“古者,左史記事者,右史記言者。”
  4. 《墨子·明鬼下》 [2]
  5. 王充:《論衡·正說篇》
  6. 也有(또한 가지고 있다, …하는 또한 경우가 있다)史料將(~를)左、右二字顛倒(위치가 뒤바뀌다, 전도되다)起來(변화가 생겼다는 의미),卽左史記事,右史記言,《禮記‧玉藻(옥조)》稱“動則左史書之,言則右史書之”。《文心彫龍•史傳》:“古者,左史(임금의 옆에 있으면서 행동을 기록하는 사관)記事者,右史記言(임금의 옆에 있으면서 말을 기록하는 사관)者。”
  7. 孔穎達尙書正義》引《緯書》謂“孔子求書,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,迄於秦穆公,凡三千二百四十篇。斷遠取近,定可為世法者百二十篇:以百二篇為《尙書》,十八篇為《中候》。去三千一百二十篇。”
  8. 皮錫瑞指出:“劉歆議立諸經,至漢末而諸經盛行,今文博士所傳無一家存者。……既有鄭君大師,又遭漢末喪亂,晉復不竟,五胡亂华,永嘉之亂,《易》亡梁丘、施氏、高氏;《書》亡歐陽、大小夏侯;《齊詩》魏世已亡,《魯詩》不過江東,《韓詩》雖存,無傳之者;孟、京、費《易》,亦無傳人;《公》、《穀》雖在若亡。於是今文之傳絶矣。”
  9. 孔穎達尙書正義》引《緯書》謂“孔子求書,得黃帝玄孫(현손, 고손: 손자의 손자 즉 5세손)帝魁(제괴)之書,迄(이르다)於秦穆公(진목공: 춘추5패의 한사람),凡三千二百四十篇。斷遠取近,定可為世法(속세의 법, 세상의 법, 세상의 규범)者百二十篇:以百二篇為《尙書》,十八篇為《中候》。去(버리다)三千一百二十篇。”
  10. 皮錫瑞指出(지출: 밝히다, 지적하다, 가리키다):“劉歆(유흠: 중국 전한 말기의 학자, ?BC 53~?BC 25)議立諸經,至漢末而諸經盛行,今文博士所傳無一家存者。……既有鄭君大師,又遭(당하다. 겪다. 만나다. 입다. 부닥치다)漢末喪亂,晉復不竟,五胡亂华,永嘉之亂,《易》亡梁丘、施氏、高氏;《書》亡歐陽、大小夏侯;《齊詩》魏世已亡,《魯詩》不過江東,《韓詩》雖存,無傳之者;孟、京、費《易》,亦無傳人;《公》、《穀》雖在若亡。於是(그래서, 이리하여, 그리하여)今文之傳絶矣。”
  11. 《尙書序》
  12. 《尙書正義》捲一
  13. 《今文尙書》之名,宋翔鳳尙書敘說》以為起於東晉;觀孔穎達《禮記正義》,祇能確定說唐代已通行「今文尙書」之名矣。
  14. 《尙書序》
  15. 《尙書正義》捲一
  16. 《今文尙書》之名,宋翔鳳(1777~1860)《尙書敘說》以為起於(…에 기원을 두다.…에서 비롯되다)東晉;觀孔穎達《禮記正義》,只能確定說唐代已通行「今文尙書」之名矣。
  17. 《漢書捲三十·志第十·藝文志》:“孔安國者,孔子後也,悉得其書,以考二十九篇,得多十六篇。
  18. 閻若璩《尙書古文疎證·捲二》“予嘗疑安國獻《書》,遭巫蠱之難,計其年必高,與馬遷所云蚤卒者不合。信《史記》蚤卒,則《漢書》之獻《書》必非安國;信《漢書》獻《書》,則《史記》之安國必非蚤卒。然馬遷親從安國游者也,記其生卒,必不誤者也。竊意天漢后,安國死已久,或其家子孫獻之,非必其身,而苦無明證。越數載,讀荀悅《漢紀·成帝紀》云:『魯恭王壞孔子宅,得古文《尙書》,多十六篇。武帝時,孔安國家獻之。會巫蠱事,未列於學官。』於安國下增一「家」字,足補《漢書》之漏。”
  19. 《四庫全書總目•經部書類二》
  20. 王鳴盛說不是王肅就是皇甫謐(《尙書后案·辨孔穎達疎》)
  21. 桓譚《新論》記今文家小夏侯學派的秦恭解說“曰若稽古”四字至三萬言,“秦近君能說《堯典》篇目兩字之誼,至十余萬言;但說'曰若稽古',三萬言。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·勉學》批評這些博士:“鄴下諺曰:博士買驢,書券三紙,未有驢字。”。
  22. 韓愈:〈進學解〉
  23. 揚雄:《法言·問神》
  24. 王國維《與友人論〈詩〉、〈書〉中成語》:“《詩》、《書》爲人人誦讀之書,然於六藝中最難讀。以弟之愚暗,於《書》所不能解者,殆十之五,於《詩》亦十之一二。”
  25. 《孟子·儘心下》

參考資料[편집]

外部連結[편집]

틀:十三經 틀:中國文學名著